距嵩山少林寺7公里的少室山待仙沟,原本是一个荒凉、险峻的峡谷,如今却成了一座禅乐回荡、中国山水画般的天然剧场。每晚在这里上演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让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无独有偶,在著名古都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内,通过挖掘和扶持皮影、女子马球、水上傀儡等众多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汇集绣鞋坊、陶泥坊、汴绣等传统手工艺术,既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又使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发扬。
近年来,河南让文化和旅游结成好伴侣、穿上连体衣,成功推动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全国旅游大省的转变。在最近确立实施的旅游立省战略中,河南再一次响亮地打出了“文化河南”的旅游品牌,提出要坚持不懈地把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植入旅游产业,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史前文化、神龙文化、圣贤文化、农耕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等共同构筑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多元和经典,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十分突出。
但一直以来,人们却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来形容河南的旅游生活。如何把老祖宗留下的资源“亮”出来,吸引更多的陌生眼球,河南意识到,必须做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二者成为“并蒂莲花”。
“目前的问题是二者融合得还不够深、不够精,形成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屈指可数。”河南省委政研室主任白建国指出,比如开封的宋文化、登封的少林文化和禅文化、淮阳的羲皇文化、禹州的钧瓷文化等都有待深入挖掘开发、包装推广。什么时候把河南厚重的中原文化开发成为受世人青睐的成熟的旅游文化产品,河南的旅游业才真正走上了康庄大道。
因此,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和旅游资源文化化,是河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努力的目标。
河南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开封大宋文化旅游区、殷墟、鲁山大佛等景区,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已提出要按照国际标准抓紧进行规划建设,推动这些景区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力争使之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引领河南旅游发展的王牌。
清明上河园一杆“包公秤”,上量名流贤士,下称黎民百姓,很受旅客的青睐,可以说小点子取得了大效益。“景点是不变的,变的是文化创意。不断的文化创意会给旅游带来不断的生机。”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何琳说,“文化靠旅游做大,旅游靠文化做强。让优秀的文化和优美风景相结合,表现河南的山、河南的水、河南的人、河南的情,从而对中国旅游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正成为文化和旅游界人士的共识。”